河南是文物大省。河南博物院是首批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,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,馆藏文物多达17万余件(套),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宋金元的各类珍贵文物,集中展示了中原文明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。其中尤以史前文物、商周青铜器、历代陶瓷器、玉器和石刻最具特色。馆藏文物中国家一级、二级文物就有5000多件,很多藏品都被誉为国之重器,其中云纹铜禁、莲鹤方壶等3件文物被定为“国家195件禁止出国(境)展览的文物”,可谓镇国之宝。百度 如此思维错判,显示报考者对全面从严治党缺乏深刻的认识。
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是春秋时期的文物。铜禁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,战国后基本消失,是贵族祭祀、宴飨时摆放酒器的几案。这件铜禁长131厘米,宽68厘米,高28厘米,重95公斤,于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。铜禁采用失蜡法铸造,通体镂空,透雕云纹,错综复杂,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和审美情趣。禁体上部四周攀附有12条龙形怪兽,凹腰卷尾,探首吐舌,面向禁面,好像在拱卫铜禁,又似欲饮禁面上的美酒。禁体下部俯卧12只虎形怪兽,头饰高冠,张口咋舌,似不堪重负,气喘吁吁,又似垂涎美酒。这种奇特的设计,繁琐的纹饰,体现出神秘浪漫的楚风神韵。那么,如此华美的几案,为何取名“禁”呢?禁者,忌也。商代贵族嗜酒成风,周王认为商灭亡的原因在于嗜酒无度,为维护统治,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《酒诰》,规定王公诸侯非祭祀不准饮酒,民众聚饮处死。将摆放酒器的几案取名“禁”,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出土时的云纹铜禁残破不堪(如上图,图片来自网络),在没有任何修复案例的情况下,河南博物院文物修复工作者开始了艰苦的修复研究工作。清理断渣、分步整形、逐个补配,经过26道修复工序,历时两年十一个月,最终将这件精巧绝伦、工艺复杂的云纹铜禁还原并呈现给世人,创造了中国文物修复史上的奇迹。2500年前,中原先民铸造了云纹铜禁;2500年后,文物修复工作者还原了云纹铜禁。今天您看到的这件国宝,彰显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大国工匠精神。据文献记载,中国最早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初,而云纹铜禁的出土,将这一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。2002年,云纹铜禁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之一。 莲鹤方壶,春秋中期文物。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,当时出土时是一对儿,目前在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各收藏一件。作为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,壶常常在宗庙祭祀、宴飨宾客等重大活动中使用。莲鹤方壶通高117厘米,重64.28公斤,体积高大,装饰奢华,并非是普通的盛酒之器,很可能是郑国国君的陈设品,是主人地位、财富和权力的象征。壶身为椭方形,颈部两侧装饰了两条回首观望的龙形怪兽构成双耳,腹部四周四条翼龙仿佛正在缓缓向上爬行,底部两只张口吐舌、侧首回望的卷尾兽,似乎正在倾力承托器身。最精彩的还是上层盖顶怒放的双层莲瓣,中央伫立一只引颈欲鸣、展翅欲飞的仙鹤,被郭沫若先生誉为“时代精神之象征”。春秋时期,旧的礼制迅速崩溃,新的观念逐步形成。作为国之重器的青铜器也在开创一代新风,由浓厚的宗教色彩转而追求清新自由、轻松活泼的风格。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、造型由威严转向奇巧、纹饰也趋于写实生动。莲鹤方壶正是时代的产物,那怒放的莲花、展翅欲飞的仙鹤,仿佛冲破了商周以来青铜世界的狰狞恐怖、神秘威严,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引向了一个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的崭新时代。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是第三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之一,1971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市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。这件长颈瓶为侈口,细长颈,鼓腹,浅圈足。高22厘米、口径6.8厘米、底径7厘米。通体施微泛淡黄色的白釉,腹之一侧挂翠绿色彩带,釉质细腻明亮。截止目前,它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白釉绿彩瓷器。当时墓中同时出土的还有2件三系罐,胎质均洁白细腻,里表施乳白色透明釉,釉面还留有类似凝脂的滴痕,绿釉彩都表现作条带状,涂绘于肩腹部位置。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,早期的瓷器均属于青瓷系列,白瓷的烧制要晚于青瓷,白瓷生产的条件比青瓷更为严格,必须降低胎、釉料中的铁的含量。陶瓷界认为,白釉瓷器始见于北朝晚期,我国早期的白釉瓷器就是以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瓷器为代表的。白瓷的出现,标志着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,它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,为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北齐时,绿彩作为瓷器装饰的一个品种,与白瓷几乎同时出现。白瓷给人以纯净、洁白无暇之感,在白瓷上饰以淡淡的绿彩,色调对比明快淡雅。这种在釉上饰绿彩的工艺,仿佛是无意中的神来之笔,也是陶瓷史上色彩斑斓的开篇之笔,开启了唐三彩之先河。正可谓:当年无意间的一抹绿,成就了千年惊世唐三彩!
|